天天观天下!道教目连戏与宋元杂剧《目连救母》关系考略之二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如果前面的推断成立,那么道教目连戏的历史将提前到北宋甚至更早。那么要判定这个问题,恐怕还需要考察道教目连的唱腔和音乐来源。 我们说过,道教的音乐自成体系,科仪唱腔,多为佛、道法曲。道坛音乐演奏,是一个职业,往往家传,演奏者不一定需要是道士身份,可以是独立的音乐人。每一个道坛,都会有一个固定的演奏者。演奏者和道坛,不是信仰的从属关系,而是合作的依附关系。有点类似今天的外包,外包的目的是为了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情。 从这个意义上说,道教的艺术,具有独立化的倾向。道坛音乐曲调很多,依靠的是口传心授,曲调名称大多语焉不详。现存曲调名,大多数是为了民间传唱方便而安插的俗名,比如菩萨调、地藏赞、目连调等等,并非曲调名,而是带有指向性的俗名。 不过这些曲调多为南北区的曲牌体调式,就是实际上是应该可以追溯到曲牌名的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道教目连,至少是明代以前的产物。此外,道教目连也吸收了地方戏的七言体,同时许多方面与郑之珍《目连救母》有相似处。一些地方,又保留了宋元南戏的曲调。如「生地狱」作为太子游四门的曲调,就来自宋元南戏。而这个曲调实际上的源头,还不是南戏,而是南戏化用了更早的唐代目连变文的曲调。这个曲调除了活化石莆仙戏使用,不见于任何其他地方戏。可见道教目连历史的渊源的悠久。 道教目连与遥远的古曲、古剧的联系线索,还有孙行者这个主要角色的形象来源。无论是郑之珍《目连救母劝善戏文》,还是民间目连,主角都是目连僧。然而道教目连,却又三分之二的篇幅,主角为孙行者,这是别有意味的。虽然在世俗目连戏中,也有类似孙行者的形象,但与道教目连都差异较大,值得加以比较。在世俗目连中,有《白猿引路》等出,白猿接引目连去见佛祖,显然是受到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的影响。和世俗目连相比,道教目连孙行者的任务更重,是目连救母的协助者。可以说,孙行者是举足轻重的。而孙行者是佛祖指示目连去专门寻访的。因为孙行者的协助,目连才得以过鬼门,破钱山,一路通过奈何桥、望乡台,到达十八重地狱。 到了十八重地狱,孙行者对目连说:你自己去攻打城门,如果打不下来,就大喊三声孙行者。 为什么这个时候,孙行者不一起去攻打城门呢?原因有二,第一,救母的大任应该由目连完成,孙行者不能僭越居功;第二,佛祖已经赐给目连锡杖。换言之,孙行者像是一位仁慈长者,又像一位无名英雄,一路披荆斩棘,陪伴目连,最后又要让目连自己去收获至高至上的荣光:救母与成佛。 这样的孙行者,是蕴含极为丰富的。与《西游记》孙悟空相比,是一个吃人的妖精。即便和唐三藏取经回来,依然妖性不改。而这个妖猴,却愿意为了目连牺牲一切。这或许是说明,目连救母的感召力,比唐僧西天取经还要大。在孙行者看来,自己本领很大,但仍然信服于师父目连。因此,真正神通广大的,是孝道、良善和佛法,当然也是目连。这样的处理,甚至已经带有一些哲理剧的意味了。自信分析孙行者和目连的关系,确实是很有意味。那么这个蕴含丰富的孙行者从哪里来的呢?这个孙行者在道教目连中,十分滑稽,负责调笑,他说自己修口不修身,修了虱子两三斤。他甚至向目连讨要工钱,还说要回家问自己的老婆到底要多少钱合适。这个孙行者,简直就是一个世俗的可喜小人物,和他通天的本领,简直是感觉极为矛盾。 而要解释这个矛盾,就不能不把目光聚焦到宋金杂剧。宋金杂剧就是以滑稽为主,不管多么严肃的主题,都必须以滑稽、可观为要。此外,宋金杂剧还专门有讲笑话、杂技等表演,经常是游离于剧情之外的。这一点,道教目连也有体现,比如孙行者的“打席花”就是完全意义上的杂技表演,和宋金杂剧百戏表演一致。 综上,道教目连当为宋金杂剧遗存。

标签:

X 广告
X 广告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全球舞蹈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豫ICP备20009784号-11   联系邮箱:85 18 07 48 3@qq.com